10月19日上午,应tyc86太阳集团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曹龙研究员在泉山校区16号楼402报告厅举行了题为《西汉帝陵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吕健老师主持,考古学、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历史学本科生前来聆听学习。
曹龙研究员首先对西汉时期的十六座帝陵,包括太上皇万年陵、薄太后南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等进行了类型和名位的概述。接着,他指出陵区由陵园、陵邑、陪葬墓区等部分组成,并详细阐述了陵园的范围,陵邑的主要功能,茂陵、阳陵、霸陵等西汉帝陵修陵人墓地出土器物的情况,陶窑作坊遗址的意义,外葬坑概念的界定与发展,祔葬墓墓主身份,以及道路系统的构成等。曹研究员还对西汉帝陵的考古历程进行了划分,分为踏查测量期、调查试掘期、发掘研究期、大遗址考古工作四个阶段,并概括了发掘研究期以来的主要收获。同时,他将西汉帝陵制度的发展演化归纳为四期:第一期以长陵、安陵为代表;第二期为霸陵和阳陵;第三期以茂陵、平陵和杜陵为代表;第四期为渭陵、延陵、义陵、康陵。
随后,曹研究员介绍了汉文帝霸陵考古新发现。他回顾了霸陵考古的历史进程,概述了刘庆柱、李毓芳、焦南峰等学者对霸陵研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介绍了包括“凤凰嘴”在内的霸陵陵区考古勘探的历程,深入讲解了江村大墓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探索过程、墓葬形制以及外藏坑的分布等情况。通过分析陵园所在地、范围、外藏坑出土的官印、陶俑、礼制建筑以及祔葬墓等线索,曹研究员明确指出江村大墓正是汉文帝的霸陵。此外,他还分享了关于霸陵双重陵园形成以及薄太后南陵封土与墓室严重错位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
最后,讲座对霸陵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探讨。曹研究员将霸陵与其他西汉帝陵进行比较分析,强调了霸陵拥有的独特优势,如汉文帝这位“零差评”帝王的个人品牌效应(IP),以及在区域内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巨大潜力。曹研究员建议,应继续深入开展陪葬墓区、陵邑遗址的考古工作;扩大霸陵保护规划的编制,并以此为基础推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
随行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朱晨露就外藏坑进行了补充介绍。朱老师介绍了战国秦陵、秦始皇陵以及西汉帝陵的动物外藏坑的考古发现,指出坑体根据埋葬内涵的不同,分为象征皇家(宫廷)“苑囿”、与饮食结构相关、与畜力运输相关三类。坑体埋葬内涵的差异,与墓室的距离、结构形制、排列布局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点。西汉帝陵苑囿类外藏坑的发现,丰富了西汉帝陵外藏系统的组成,使其形成了“三种内涵、三个层次”的新特点。这些特征正是“陵墓若都邑”理念下,西汉国家(首都)政治、卫戍、文化功能的重要表象。
讲座结尾,吕健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两位学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参加讲座的师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两位学者进行了耐心解答。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师生都表示通过讲座学习到了霸陵考古的最新进展,对汉代考古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